Online Access
http://dspace.xmu.edu.cn:8080/dspace/handle/2288/38060http://210.34.4.13:8080/lunwen/detail.asp?serial=3927
Abstract
中国、越南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世界的关注,对中越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研究形成热潮。中越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又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重要相似的改革政策,因而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但越南的经济改革也并非中国改革的翻版,大同中也存在小异。比较两国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对互相借鉴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比较研究中越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的异同。 本文在绪论中首先介绍分析越南改革的政治经济发展背景,着重介绍分析从独立以来、统一以来到经济革新以来的发展历程中,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造、经济革新的政策演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使大家对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成就有一个基本了解。本文以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另一个验证,并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比,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主要从经济改革的理论比较分析中越两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异同及其理论来源。这些理论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比较,首先介绍越南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越南提出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从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直接过渡应该经过一系列的过渡阶段。因此越南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后在此基础上,得出越南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应等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较短,所以,越南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应相当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从二者的基本矛盾和目标、所有制结构和持续的时间长短等各方面来看,都具有一致性。最后,从马克思“跨越”理论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中找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比较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四节。第一节介绍分析越南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机制理论,越南认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经济,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既定方向。越南提出要继续革新经济管理机制,要取消官僚集中、统给统包的机制,形成一个相当配套的、以社会主义为既定方向的、由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 第二节比较中越市场经济理论的异同。对市场经济的性质越南要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商品经济,中国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对于多种经济成分,中越都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但越南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也高度认识,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理论最初是有列宁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受社会主义国家监督、调节和限制的资本主义。而中国已不再提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因为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越南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的薄弱,非常重视,因而越南在金融和货币的改革的某些方面要比中国快;在改革的方式方面,中越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越南的步子更快,为“快速的渐进式”,中国则比较稳定,为“稳步的渐进式”。 第三节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有计划的,但在社会主义初期不能排斥商品经济论述到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对计划和市场的论述。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斯大林的“暂时论”,还有在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改革思想。 第四节剖析西方经济学理论对计划和市场的作用的不同态度的演变。强调市场作用的有三个学派:新古典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对计划的论证主要建立在“市场失灵”的论断之上。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经济学都强调国家政策的作用。二战后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计划成为达成发展目标的工具。最后也分析了 “政府失灵”的观点和自由市场经济的重新抬头。 第三章比较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中越的政府职能转变比较。第一节比较两种性质不同的市场化改革,首先介绍2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及以后出现了两种市场化改革,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模式,本文认为,这种方式的区别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是两种性质绝然不同的市场化改革,中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主张发挥公有制的主导作用,苏东国家则倒退到资本主义道路上,主张全面私有化。而后分析中越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原因和这种改革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最后分析两种性质不同的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后果并得出结论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两种改革的性质不同所致。 第二节比较中越政府职能转变。首先介绍越南政府管理职能改革,越南认为要取消官僚包给集中的管理机制,新的管理机制就是要正确履行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能以及国家作为公共财产所有者的职能。其次比较中越政府职能转变。中越都认为原有的管理体制存在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特权与腐败等缺陷。中国强调政企不分的危害,越南则强调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管理薄弱,宏观管理能力低下。中越对新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认识是一致的。在新的体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国强调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就是指政府与企业的直接经营分开,但不是说政府与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政府是国有企业的资产出资人。越南也认为国家应正确履行在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能以及国家作为公共财产所有者的职能。越南《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可以独立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要确保国家资金和财产增值,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中越都认识到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也要求铲除腐败现象。 下篇是实践篇,包括第四—八章,分部门比较中越的经济改革。第四章比较中越工业改革。先分析中越国有企业的地位, 然后比较中越工业改革,中越经济改革都是向市场经济转轨,同时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反对私有化,改革是以现有国有企业的市场化和发展非国有企业为主。中国采取“利改税”、承包制等办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越南则是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中国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越南进行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革。越南曾关闭了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而中国企业破产动作较小。中国股份制改革取得一定成绩,建立了两大证券交易所;而越南股份化进程缓慢,至今只有十几家公司进行过试点。再比较发展非国有企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中越改革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中越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反对将国有企业私有化。 第五章比较农业改革。中越农业改革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移,即建立农业承包制;第二个阶段是仍在进行中的农业现代化。中越两国都是从农业入手开始改革的,中国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越南称农业经济是各条战线的先锋。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较早,中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越南农业改革试验、探索时间较长。越南《土地法》规定农民可以长期使用土地,土地可以转让、租赁、继承和抵押。越南的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指出中越农业的问题主要是小生产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出农业改革的方向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六章是价格改革比较。中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或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越价格改革又有各自的特点。从改革的方式来看,中国采取了稳步的渐进式的改革,越南的价格改革曾采用激进式的改革方式,即“同步改革”,但这次改革招致失败,而后才采取全面的配套改革,价格改革取得成功。越南与中国的稳步渐进式有所不同,我们可称之为“快速的渐进式”。有些措施一步到位,价格改革比较成功。最后得出的结论:进行价格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取向,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为核心;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推进;必须同其他改革协调配套。 第七章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比较。第一节比较财政系统的改革,中越的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都是用税收代替企业利润上缴,都采取了分级财政制度。经过改革,越南的税收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中国行政事业性收费较大。第二节比较金融部门改革。金融改革的目标在于要建立双重银行体系,清晰划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功能。中越金融改革又有各自的特点。总体来看是中国的改革较早,改革发展较稳步,而越南改革开始时间较晚,但步子较快,有些措施几乎是一步到位。越南的银行储蓄与信贷利率已按物价指数浮动,保持存款利息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实行由国家管理的自由汇率制,所有银行都可以经营外汇,而中国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有待时日。另外,越南黄金已可自由买卖。但中国的证券市场发育较成熟,越南才开始起步。 第八章中越外贸改革比较。中越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都是建立与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税收(包括关税)等经济手段来规范管理企业,外贸企业也必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两国都是采取下放外贸经营权的措施,来改变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越南是一次性下放外贸经营权,中国是渐进地下放权力。同时,中越都进行了汇率和关税的调整,以推动外贸的扩张。 最后,在结束语中,认为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比较研究中越经济体制改革所得到的结论,可以说,幸而言中,基本上符合最近江泽民会见越南总理潘文凯时所说的:“中越两国是近邻,在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有着相同的看法和主张。”同时,我们认为,由于潘文凯“盛赞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而且表示“越南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借鉴中国的经验。”从而,我们可以预见,今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越两国会有更多的一致。在国际形势发生广泛和深远变化的情况下,这对于中越两国加强睦邻友好、推动全面合作,对于中越两国以及地区和世界和平和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越南的革新开放成就,从另一条途径,同中国一起对于丰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zooming growth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 of China and Vietnam. The upsurge of research emerges for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ving from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to market-oriented economic systems. China and Vietnam have similar policy in the reform and open and encounter resemble problem, so it’s important for them to draw lessons from each other. This thesis tempts to compare China with Vietnam in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and open in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and “doi moi” (economic renovation) in Vietnam aim to replace direc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with government management of the economy and enterprise autonomy oriented to a market economy. Major tasks of reform have bee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introduction and expans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which include domestic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Economic reform has led to very high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both countries but it has also produced problems and tensions, sometimes in different forms. This thesis treating Vietnam comparing with China as another example of the road exploring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s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Vietnam’s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troduced including Vietnam’s socialist transform and the policy and result of economic renovation.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ory including 3 chapters. Chapter 1 compares China with Vietnam in their socialist phase theory.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transition period in Vietnam corresponds with that of the socialist primary phase in China. Both theories came from Marx’s “Span theory” and Lenin’ New economic policy theory. Chapter 2 distinguishes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with that of socialist directional market mechanism in Vietnam, which put importance on state capitalism which also comes from Lenin’ New economic policy theory. And besides, the Marxism and West economics theories are reviewed respectively with regar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n and market. Chapter 3 contrasts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al function in China with that in Vietnam. The second part emphasizes on practice, including 5 chapters, which are 5 departments of economy. Chapter 4 is industrial enterprise reform.Two countries first encouraged the development of viable nonstate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while commercializing state enterprises by granting them managerial autonomy. Chapter 5 discuses agricultural reform in China and Vietnam,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irst involved the decisive move away from central planning toward market economy. The second phase has involve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hapter 6, price reform analyses the policy distinction between China model and Vietnam model, which is between what we can call “steady gradualism” and “rapid gradualism”. Chapter 7 involves fiscal and financial reform. The arm of fiscal reform in China and Vietnam is to create a modern, market-style tax system in order to replace a fiscal system based on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surpluses. Finance sector reform aimed at setting up a two-tiered banking system which distinguishes clearly between central and commercial banks. The last chapter, chapter 8, compares foreign trade reform in China with that in Vietnam, including system reform of foreign trade, adjust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tariff. Finally, we come to conclusion that China and Vietnam have consistency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hile persisting in each country’s characteristic. It’s important for them to draw lessons from each other.
学位:经济学博士
院系专业:经济学院经济系_经济思想史
学号:que000043
Date
2013-07-02Type
thesisIdentifier
oai:dspace.xmu.edu.cn:2288/38060http://dspace.xmu.edu.cn:8080/dspace/handle/2288/3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