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Access
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21758Abstract
[[abstract]]摘 要 張宇初(1361-1410)為明初道教正一派第四十三代天師,在其著作中有著濃厚的儒道兼修思想,這種思想的產生乃是由於中國思想界進入宋元以後,逐漸形成一種儒釋道三教混融的型態,原為某家特有的思想竟變成彼此間共同的學問,使得傳統道教的道士無法再僅靠本身的符籙咒術而滿足,勢必透過學習其它二教的思想觀念,來強化道教本身的內涵以順應時勢的演變,而受到這種影響所及的人物,於明初道教界的代表人物即是張宇初。 明代開國以來,由於明太祖的出身背景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立國以後的宗教政策對釋道二教有諸多的措施與行動,而正一教在明初的規制也同時重新整治中,張宇初之父張正常雖為入明以後的首任天師,但因其早逝,使得道門規制尚未底定,而張宇初繼承祖業,在他任內完成了道門規範,並且參與了永樂年間道藏典籍的編輯計畫,這使得張宇初取得歷代天師中重要的地位。本文即試圖透過張宇初的著作以及其它多種文獻的整理,將張宇初的生平呈現一清楚的輪廓。 全文除了緒論與結論以外,共分成三個章節,首先從元末到明初正一派的發展狀況討論起,並整理明初政府對道教的種種政策,然後探討明初正一派的活動,其次則以正一派史料記載與其它相關資料引證,探討張宇初生平事蹟以及在正一派中的地位,然後整理張宇初的交友狀況。最後,將研究重點置於其兩大主要著作《峴泉集》及《道門十規》來作解析,以理解其內容及思想、出現的背景及反映出的意義。[[abstract]]none
Date
2005-06-30Type
thesisIdentifier
oai:ir.lib.ncku.edu.tw:987654321/21758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2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