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words
外來種生物 ; 繪本電子書;認知; 態度 ;學習動機alien species ; attitude ; CD-ROM picture books ; cognizance ;learning motivation
[[classification]]25
Full record
Show full item recordOnline Access
http://ntuer.lib.ntue.edu.tw/handle/392430000/854Abstract
學年度:96 學位:碩士;學號:958H005[[abstract]]本研究以自編的「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進行外來種生物主題式教學。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以國小五年級實驗組98名學童,對照組95名學童為樣本數,進行教學。結果發現以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進行教學的實驗組,及講述式輔以PPT的對照組,兩組學童在教學後其認知、態度皆有顯著提升,但因上述兩種教學法皆是透過圖像教學,有助學生學習,所以在認知、態度及學習動機上兩組並無顯著差異。另外發現學童在外來種生物的認知、態度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得分表現出高度正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運用繪本電子書進行外來種生物教學是可行的,繪本電子書提供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角色的設計則能引導學生由不同的面向來思考問題,而在情節的安排與場景的配合之下,將更能使學生融入故事的情境,進而藉由討論的過程,澄清其認知概念及建立正向的態度價值觀。以下是本研究所提之建議: 1. 生物圖像的繪製應能灌注學生正確的認知,並提供互動式遊戲給予學生練習。 2. 生物課程宜配合圖像教學,而透過討論方式更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概念及正向的態度價值觀。 3. 將繪本電子書與環境議題結合,以繪本故事為主軸,發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落實環境教育。 This research applied the teaching technique of topical i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alien species by using the CD-ROM picture books of alien species. The research adopt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 The sample students were the fifth graders. Ninety-eight pupils were assign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ninety-five were assigned into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experimental-group students taught by CD-ROM picture books of alien species and the control-group students taught by oral instruction with Power Point obtained significant promotion for cognitive concept and attitude value of alien species after teaching. However, these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cognitive concept, attitude valu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because these two groups both used pictures in teaching and this method could help students to learn. In addition, the score of students seemed highly positive related to the cognitive ability, attitude valu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using CD-ROM picture books in the teaching of alien species was a practical strategy. CD-ROM picture books provide plenty and vivid frame to bring learning motivation. Characters, design guided students to think question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tudents can merge stories, condition from teamwork of plot and setting and, what is more, clarify cognitive conception and create positive attitude value from discuss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1. Painted biologic pictures should inform the correct cognition, and provide practice for students through interactive games. 2. Use picture teaching in biologic class and guide students to create correct cognitive conception and positive attitude value from discussion. 3. Use the story of picture book for spindle to extend multiple teaching activities by combining CD-ROM picture book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目錄 ……………………………………………………………………… Ⅲ 表次目錄 ……………………………………………………………………… Ⅴ 圖次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外來種生物的定義及相關文獻…………………………………… 9 第二節 外來種生物課程知識與態度之研究……………………………… 23 第三節 學習動機…………………………………………………………… 34 第四節 繪本電子書的相關概念與教學之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5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5 第一節 繪本電子書進行外來種生物主題式課程,對學童於外來 種生物的認知、態度及學習動機之影響……………………………75 第二節 學童對於外來種生物的認知能力、態度價值與學習動機 之間的相關性 …………………………………………………………93 第三節 繪本電子書進行外來種生物主題式課程教學的學習成效…………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2 參考文獻 ……………………………………………………………………… 115 中文部分 ……………………………………………………………………… 115 英文部分 ……………………………………………………………………… 121 附錄 …………………………………………………………………………… 123 附錄1…………………………………………………………………………… 123 附錄2 ………………………………………………………………………… 138 附錄3 ………………………………………………………………………… 139 附錄4…………………………………………………………………………… 140 附錄5…………………………………………………………………………… 146 附錄6…………………………………………………………………………… 149 附錄7…………………………………………………………………………… 15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地地理雜誌(2005)。外來種生物特刊,202。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王珩(2005)。從ARCS模式探討英語學習動機之激發策略。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19(2),90-99。 王雅亮譯(2007)。設計圖像本位的生物測驗。載於洪振方(主編),人本建構取向觀點:促進理解之科學評量(145-162頁)。台北市:心理。 王龍錫、李文德(2001)。生態保育教育教學模組。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王鑫(1992)。國民小學『鄉土及環境教學單元活動』教師自行設計參考手冊。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2007年8月20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teach/teach/book2 方國運(2006)。動物保護:外來種入侵,本土生物拉警報(上)。鄉間小路32(9),72-73。 牛惠之(2006)。外來入侵種的規劃難題與執行障礙。林業研究專訊,13(3),12-14。 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第五冊。台北:牛頓。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會議紀錄(2002)。2007年8月20日,取自: http://www.biodiv.org/meetings/final-reports.aspx。 江益男(2005)。防疫檢疫不容易,大家一起來努力Q&A 動植物疫病蟲害管理現況與展望。農訓雜誌,179,24-27。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阿課思)教學策略。台灣教育,479,22-24。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8。 李金龍(2005)。維護台灣生物之多樣性 確保農漁生產環境安全-入侵種生物之現況與管理。農訓雜誌,179,20-23。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鴻亮(2000)。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上)。教學科技與媒體,50,37-41。 呂文憲(2005)。繪本中的畫與話。2007年8月20日,取自: http://www.ftes.tyc.edu.tw/40period/new_page_25.htm 宋建?(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杜銘章(2005)。標奇立異的新寵物。科學月刊,36(7),536-541。 吳明昌(1994)。淺談電子書。出版界,39,13-17。 吳筱萍、梁世雄、謝寶森(2003)。外來魚種-琵琶鼠魚。自然保育季刊,43,71-75。 吳聲海(2003)。入侵種動物?從定義談起。入侵種生物管理研討會論文集,99-102。 林劭珍(2003)。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生活科技教學。教師之友,44(4),104-111。 林宗歧(2004a)。入侵紅火蟻百問—100Q。大自然,86,28-35。 林宗歧(2004b)。危險的入侵者—外來紅火蟻所造成的危害。大自然,85,62-67。 林佩舒(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濕地鄰近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思伶(1993)。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 ?凱勒(John.M.Keller)阿課思模式的應用。視聽教育雙月刊,5,45-53。 林素華、黃智偉(2006)。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中華民國第二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7年8月20日,取自:http://140.122.146.152:8080/22se/files/publish_paper_poster/187-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量表之編製.pdf ?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心?。 林梅琴、黃佩娟(199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珊慧(2007)。微生物科學家繪本電子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科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金恆鑣(2006)。森林健康與生態安全-外來種入侵的根本問題。林業研究專訊,13(3),1。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政中、杜政榮、吳天基(2003)。環境生態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洪振方(1997)。科學史融入科學教育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8,233-246。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五冊。台南市:南一。 胡淑美(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探究-以形形色色的動物單元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錫彬(2006)。入侵有害生物防治策略。農業世界雜誌,278,36-41。 施劍鎣(2005)。布袋蓮之生物防治。雜草會刊,15(1)。2007年2月10日,取自:http://wssroc.agron.ntu.edu.tw/ 威爾森(2002)。生物圈的未來。(楊玉齡譯)。台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1年) 徐素霞(2001)。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翁淑容(2007)。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91,11-18。 張子超(2001)。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世珍(1994)。何謂電子書?。電子雜誌,創刊號,9。 張明雄(2005)。台灣外來種系列(1)--溪流的老鄰居與新朋友。科學月刊,5(36),373-380。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向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靜儀、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學引起動機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科學教育月刊,261,2-12。 陳文典(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月雲(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志、紀純真、金志美(1997)。台灣鄉土動物的保育與教學。動物園學報,9,79-85。 陳建志(2004)。外來種對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台灣博物,4(23),10-13。 陳建志(2006)。建立生物多樣性夥伴關係:生物駭客--自然保育特展專輯。台北市: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建志(2007)。演化對不對?繪本電子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璧瑜(2004)。國小學生環境覺知學習之探討-以二年級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手冊。2007年8月20日,取自: http://contest.ks.edu.tw/~river/teach/theory/theory5.htm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忠信(2003)。生活化主題式教學對國中生創造力的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淑玫(1998)。ARCS動機設計模式在教學上之應用。國教輔導38(2),16-24。 康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五冊。台北:康軒。 梁雲芳(2004)。外來種可能是生態怪客。科學發展,382,62-67。 郭麗玲(1991)。在畫中說故事的「圖畫書」。社教雙月刊,46,20-33。 傅千芳(2005)。濕地生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生態保育概念及態度、行為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文萱(2007)。外來種生物繪本電子書的製作與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生(2005)。台灣外來種系列回顧—乞丐趕廟公。科學月刊,12(36),945。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運忠、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3,87-112。 黃羨文(1997)。紙本書與電子書之比較。台北:文津圖書。 黃 昌(2005)。入侵種生物之現況與管理。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5-010號。 程柏璋(2006)。外來種生物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及行為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曉惠(2004)。繪本融入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叔卿(1993)。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33,65-72。 楊冠政 (1990)。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的首要工作。環境教育季刊,11,5-2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 楊逸倫(2007)。繪本系列介入教學進行社區環境問題探究之研究-以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錦譚、王昭文(2004)。應用訊息處理論達成有效學習的教學實務探討。中等教育,55(1),148-160。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趙榮台(2006)。管理外來入侵種的國際動員。林業研究專訊,13(3),4-7。 鄭元春(2001)。布袋蓮的我見我思。台灣博物,2(20),11-17。 鄭明進(1998)。探討國內外科學類圖畫書的插畫。美育,91,37-48。 蔡孟芬(2005)。國小四年級生物多樣性教學活動設計與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基隆紅淡山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宜倖(2003)。繪本式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麗玲(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軍艦岩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慕琰(2006)。外來入侵種之管理與防制。林業研究專訊,13(3),8-11。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蕙鈺(2003)。自然科教師激發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策略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盧秀琴(1999)。從自然科情意教學看教師的信念與價值觀。國民教育,40(1),66-74。 盧秀琴(2006)。互動式電子繪本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的介紹。國民教育,46(3),22-29。 盧秀琴、石佩真、蔡春微(2006)。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繪本電子書之製作與應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教育類,19(2), 1-30。 賴淑玲(1996)。教學策略相關研究之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為架構。教學科技與媒體,26,36-46。 賴啟文(2005)。水域生物多樣性教學對國小學童生態保育認知、態度及行為意向之影響。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五冊。台南市:翰林。 謝伯娟、林曜松(1999)。「外來種生物對生態體系之影響」。出自:林曜松(編),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訓練論文集,244-257。內政部營建署,台北市。 顏仁德(2001)。不速之客-淺談外來種問題。大自然,70,20-24。 顏正平(2000)。生活環境學-人類生活環境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曉園。 簡素秋(2004)。故事教材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以「自然生態保育」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生命的危機: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平衡(龐中培譯)(2000)。台北市:寰宇。(原著出版年:1990) 羅綸新(1993)。以互動模式設計互動多媒體教學軟體。科技與教學媒體,12,21-27。 西文部分 Bunzel, M. J., & Morris, S. (1992). Staffing and skills for multimedia production. In Multimedia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Using DVI Technology (pp.51-68).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Collins, A., & Brown, J. S. (1982). The computer as a tool for learning through reflection. In H.Mandl & lesgold (Eds), Learning issues for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pp.10-18). New York: Springer. De Young, R., & Monroe, M.C. ( 1996). Some Fundamentals of Engaging Stor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2), 171-187. Hegarty, M., Carpenter, P. A. & Just, M. A. (1991). Diagrams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scientific texts. In R. Barr, M. L., Kamil, P. Mosenthal, & P. D. Pearson(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ol.2 (pp. 641-668). New York:Longman. House, J.E. (1995). Cognitive-motivational variables and prior achievements as predictors of grade performance of academically under-prepared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Media, 22(4), 293-304. Huck, C.S., Hepler, S., & Hickman, J.(1993).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5th ed.). America: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0). IUC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Biodiversity Loss. Retrieved August 20, 2007, from http://www.issg.org/IUCNISGuidelines.html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Part Tw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4), 6-13.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M. Reige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pp. 384-434).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eller, J. M. (1987). Strategies for stimulat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8, 1-7. Keller, J. M. & Koop, T. (1987).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design, In C.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theories in action: Lessons illustrating selected theories and models. Hillsdale, SJ: Lawrence Erbium. Lauritzen, C. & Jaeger, M.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through story-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Marcinkowski, T. J., & Rehring, L. (1995). The secondary school report: A fin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pilot testing, validation, and field testing of the secondary school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ssessment instrument. Cincinnati, Ohio: Office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tthew, K. I. (1996). The impact of CD-ROM storybooks on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ttitu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5(3/4), 379-394. Matthew, K. I. (1997). A comparison of influence of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traditional print storybook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9(3), 263-275。 Merrill, J. J. & Foster, C. (1993). The teaching & lear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Monhardt, R & Monhardt, L.(2000).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ssue: Heart over mind. Reading Horizons 40(3), 175-184. Moss, B.(1992). Nonfiction trade books in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 Education Digest, 57(8), 66-69. Pavio, A.(1991). Dual coding theory:Ret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3), 255-287. Uta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37-244.
Date
2008Identifier
oai:localhost:392430000/854http://ntuer.lib.ntue.edu.tw/handle/392430000/854